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八章 上蒼的遺珠 (2)

關燈
據傳,鬼谷子的師父升仙而去時,曾留下一卷竹簡,簡上書“天書”二字。打開看時,從頭至尾竟無一字。一時間納悶的鬼谷子日思夜想,怎麽也弄不明白師父留下這一本無字天書的意義究竟何在。

某一天夜裏,輾轉反側的鬼谷子點著燈光繼續研究師父留下來的天書,這一看不要緊,只見竹簡上發出道道金光,鬼谷子這才意識到這便是傳世的“金書”。

原來,這本無字天書上面記錄的是一部縱橫家書,盡講些捭闔、反應、內楗、抵巇、飛鉗之術。其總共有十三篇,每一篇都各有含義。其中講到,與人辯論時,要根據不同的情況而選擇十三種方法中的不同策略。讀完這十三篇,鬼谷子不禁拍案叫絕。自以為學到了“金書”真諦的鬼谷子這才息了明火,鉆進被窩睡去。

然而,第二天醒來等他又打開“金書”想細細推敲時,不料書中又一字皆無。之後的一段日子,鬼谷子一直在練習“金書”所授內容,一直練到三寸不爛之舌後,才算是小有成就。

這一天晚上,鬼谷子再次擺弄起這本“金書”,不料其又閃閃發光起來。定睛細看,卻發現書中的內容和之前的已經完全不一樣了,刻在竹簡上的文字已經由縱橫捭闔的言論換成了兵法。唯一相同的一點是,這些兵法依舊是十三篇。

鬼谷子的這十三篇兵法與後世所傳孫子兵法十三篇,一文一武互為表裏,相輔相成,鬼谷子所傳為文兵法,而孫武所傳為武兵法。鬼谷子主張以圓略致強兵,孫子則主張以方略而致全勝。兩部兵法都主張不戰而屈人之兵。

鬼谷子發現了“金書”的奧秘,自然也就解開了傳道授業的法門。自此,他每夜讀一遍,則等於每夜可得一書。

第三夜,他得的是致富奇書,裏面講些養殖方法,貿易原則,講“將欲取之,必先予之”,講“世無可抵則深隱以待時”。此法由鬼谷子傳給計然、範蠡及呂不韋、白圭等人。

第四夜,鬼谷子從書中讀到的是《養性修真大法》,裏面主要講述《本經陰符七術》,講盛神靠五氣,神為之長,心為之術。五氣要靠志、思、神、德等精神因素。這四者不衰,靜和養氣才能成為真人。鬼谷子以此秘訣傳茅瀠、徐福,以後又傳陶宏景諸人。

第五夜,鬼谷子又讀到推命相面術,裏面講天武經;命數、面相及人生禍福,此法亦由鬼谷子傳給茅瀠,以後又傳給司馬季主、李虛中等人。

鬼谷子每夜必讀一遍,每次一部新書,天上人間、治國安邦、仕途經濟、天文地理、星命術數、丹藥養生,無所不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鬼谷子視為珍寶,愛不釋手。從鬼谷子解開這本無字天書的秘密的那一刻起,後世所傳所用之法也就有了源頭。因而,鬼谷子的成就雖然並不在預言占蔔之上,但正因為是預言占蔔之術從他這裏開始傳承下去,鬼谷子的名號也就成了古代占蔔史上最不可缺少的濃墨重彩的一筆。

武侯諸葛草廬定天下

數三國英雄時,諸葛亮是絕對不能夠被遺棄的一員。在群雄割據的時代,若是沒有諸葛孔明出現,恐怕依舊難以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諸葛亮在被稱之為軍事家、政治家和戰略家的同時,因為發明了木牛流馬、孔明燈的緣故,也被列在了發明家的行列中。此外,諸葛亮還懷有滿腹的才情,他的《前出師表》《後出師表》《誡子書》被後世之人廣為流傳。正是基於此,連大詩人杜甫也有讚揚諸葛亮的《蜀相》名篇傳世。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他於漢靈帝光和四年出生於瑯琊陽都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亮的祖父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父親諸葛圭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但命運對諸葛亮來說並不公平,在他只有3歲的時候,母親章氏便病逝了,及至他長到了8歲,父親也撇下他離開了人間。諸葛亮和弟弟諸葛均是被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撫養成人的。

建安二年諸葛玄病逝,當時的諸葛亮正好16歲,這在古代也已經算是成人的年紀了。此時,漢獻帝已從長安李傕手中逃出,遷到了曹操所管轄的許縣。正值求學年紀的諸葛亮平日最好誦讀《梁父吟》,並且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樂毅。然而,人們均以為他是年少清高,並沒有人對他過於重視起來,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相信他的真才實學。

諸葛亮這個時候,已經有了“臥龍”的稱號。但更被人們譏笑的則是他在選老婆這件事情上的做法。諸葛亮的好友黃承彥本想要嘲弄一下他,於是對他說:“聽到你要選妻,我家中有一醜女,頭發黃、皮膚黑,但才華可與你相配。”誰也沒有想到,諸葛亮一口就答應了下來。這讓鄰裏都把這件事情當成笑柄來看待,甚至鄉裏還因此而流傳出一句諺語說:“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

然而,諸葛亮這種曠世的做法,卻自有他的道理。與其尋一個沒有共同語言的妻子為伴,倒不如找到一個能夠傾訴衷腸的知音,大有“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世人看不穿”的風範。

諸葛亮一舉成名,得益於劉、關、張三兄弟的三顧茅廬,已經在草廬中留下了一段《隆中對》。在《隆中對》中,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出山成為劉備的軍師,劉備集團之後的種種攻略皆基於此。然而,諸葛亮作為外人,卻深得劉備的信賴,這讓關羽和張飛二人心中有些不平衡,劉備親自評價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覆言。”至此,所有不滿的言論才平息下去,也足可以見劉備對諸葛亮身上才華的賞識。

此後,赤壁一戰諸葛亮盡顯才華,終於讓天下人知道了諸葛孔明的名字。也正是因為這一場戰爭史上的奇跡,劉備才更堅定了對諸葛亮的信任而入蜀三分天下。甚至在將要死去的時候,也完完全全地對諸葛亮保持著信任,才會把自己的孩子和江山托付給他。之後,諸葛亮率領著蜀國的軍隊南征北戰,可謂是歷盡汗馬功勞。最終因為心力交瘁而病死在五丈原。

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在於,他不但在活著的時候能夠算中敵人的任何風吹草動,甚至在自己死後還能夠用“死諸葛嚇走生仲達”。

在諸葛亮病危期間,他吩咐楊儀在自己死後先不要發喪,可以做出一個假諸葛亮的木人放在車上,軍中所有的事務都照常進行,以掩敵人耳目。在諸葛亮魂歸9天之後,他的遺體放在靈車上,經由300多名精心挑選出來的將士秘密護送回成都。

在前線,司馬懿還在催促著大軍要追趕蜀軍。在行軍前,他確定無疑地認為諸葛亮已經死了,但當行軍到一半的時候,生性多疑的司馬懿不禁犯起了嘀咕。他害怕自己是中了諸葛亮的計謀,因而不敢妄動。這時,夏侯霸帶著探子來報,說是五丈原蜀營中已經空無一人。司馬懿親自上前觀望,發現蜀營中果真空空如也。雖依舊是半信半疑,但司馬懿又害怕蜀軍會在短時間內逃之夭夭,於是連忙下令全速追趕。

可是不曾想,當司馬懿的軍隊追到一半的時候,前面的蜀軍忽然調轉頭殺了回來。司馬懿遠遠地看到諸葛亮穩坐在軍中大旗之下,且寫有“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的大旗迎風飄動,格外顯眼。

司馬懿這才驚慌失措,他更加確定自己是中了諸葛亮誘敵深入的詭計,因害怕自己的軍隊遭到埋伏,於是勒馬便往回逃。一看主將都逃走了,魏兵們更是丟盔棄甲地逃命去了。這一驚嚇,蜀軍並沒有殺敵多少,卻有不少魏兵因為相互踐踏而死。魏軍一氣跑出去50多裏地後,才有兩個魏將趕上來對司馬懿說不必驚慌,蜀軍並沒有追上來。驚魂甫定的司馬懿忙問下屬自己的腦袋是不是還長在頭上,可見他當時早已經被嚇得魂飛魄散。

等到蜀軍全部走遠之後,司馬懿一直提著的心才放了下來。之後,他又派人去打探蜀軍的蹤跡,原來其早已經逃往蜀地去了。

此事之後,當司馬懿得知諸葛亮確實已經死了的消息後,不禁悲憤萬千。正是因為自己的多疑,才為蜀軍贏得了全身而退的機會,司馬懿當日遇見的諸葛亮僅僅是木像而已,他這才後悔不疊。由此,蜀地便流行了一條諺語:“死諸葛亮嚇走生仲達。”以此來取笑司馬懿,並彰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除此之外,諸葛亮另一個不為人知的身份便是發明家,更不為人知的是,當今人們的主食——饅頭便是諸葛亮發明的。當時,諸葛亮平定孟獲班師回朝,過瀘水而不得,按習俗需要拿49個人頭祭祀,次日諸葛亮用面粉和面裹以肉做成人頭狀頂替人頭用以祭祀;自此以後也就有了很多祭祀時除了豬、牛、羊外多了饅頭;另表:饅頭原來是指頂替用來祭祀的俘虜蠻夷的頭,所以稱為蠻頭,後改用曼頭用以避諱,再後加了食旁成為現在的饅頭。

一生也沒有戰勝諸葛亮的司馬懿在評價他的時候說:“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發生在諸葛亮身上的各種真實事件,遠比他所作出的預言要有趣味得多,畢竟,諸葛孔明本身便是一個傳奇!

唐朝天文學家李淳風

李淳風和袁天罡合作的《推背圖》稱絕於古今,而相比其袁天罡,李淳風的造詣則更勝過一籌。李淳風可以被稱之為唐代傑出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早在貞觀初年,李淳風在李唐王朝就嶄露頭角了,而起因便是由於他的天文學過人造詣。

唐朝初年,一直沿用的歷法是由傅仁均編撰的《戊寅元歷》。因為這部歷法存在一定的缺陷,李淳風對之做了更為詳細研究,並提出了大量修改意見。唐太宗派人考察後,采納了他提出的大部分建議。而在古代,歷法編撰是一門十分專業的學問,一般的學者很難問津。李淳風對《戊寅元歷》提出修訂意見時才20多歲,這必然引起了人們的註意。他也因此得到了聖上的褒獎,被授予將仕郎,進入太史局任職,從此開始了他的官方天文學家的生涯。

李淳風是岐州雍人,他的父親李播曾擔任過隋朝時的地方官員。在李淳風的印象中,父親一直秉守著“以秩卑不得志,棄官而為道士”的法則,且李播“頗有文學,自號黃冠子,註《老子》,撰方志圖文集十卷”,並作《天文大象賦》。正是在父親的影響下,李淳風才受到了天文學術方面的啟蒙。在《舊唐書》中曾提到李淳風“幼俊爽,博涉群書,尤明天文歷算陰陽之學”,這也和他的少年經歷不無關系。

李淳風從小就被譽為“神童”,在父親的影響下,他博覽群書,尤其鐘情於天文、地理、道學以及陰陽之學等。在他9歲的時候,便遠赴河南南坨山靜雲觀拜至元道長為師。學成之後,已經過去了8年的時光。於是李淳風在17歲時回到了家鄉,這個年紀正是要一展宏圖的好年歲。當時,李淳風正好和李世民的好友劉文靜相識,在劉文靜的引薦下,李淳風便做起了李世民的謀士。及至李淵稱帝,李世民被封為親王,李淳風也變成為了秦王府記室參軍。

唐貞觀元年,李淳風以將仕郎直入太史局。太史局主要掌管天文、地理、制歷、修史之職,這讓李淳風感覺自己如魚得水,他總算找到了可以充分展現自己才智的平臺。於是在這一職位上,李淳風鞠躬盡瘁整整工作了40年的時間。

提到李淳風的時候,在人們的印象中總是和《推背圖》以及《藏頭詩》等預言分不開,而發生在李淳風身上的傳說故事其實遠不止這些。另有一則修建天宮院的記載,同樣充分說明了李淳風在陰陽風水等方面有著常人難以企及的造詣。

天宮院始建於唐,明清重建和續建的天宮院,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在一次申報之前的航拍中意外發現了袁天罡的墓碑、李淳風的墓碑以及天宮院均在一條直線上。而天宮院所處的位置,從大地形來看正好是“九龍捧聖”的正中心。原來,在天宮院的四周,有九條十分明顯的山脈,每一個山脈遠遠看去就像一條蛟龍一樣。這九條山脈從不同的方向會聚於天宮院,天宮院正好處在九條龍的龍頭會聚的地方。因而,“九龍捧聖”的傳說也自此流傳開來。

從風水學上來講,天宮院的地理位置絕對是極佳的。當年,相術大師袁天罡和風水大師李淳風不遠萬裏從長安來到了閬中,並因為閬中這裏獨特的山水而駐足停留,這背後一定是有其他原因的。後人猜測,兩人正是看中了閬中這一塊風水寶地。因而,李淳風便在閬中修建了自己可以長久居住的府宅,且在死後也把墳墓修建在了這裏。

現如今,距離天宮院並不遠的淳風寺,便是李淳風當年的居住地。淳風寺坐落在一個坐東向西的山梁上面,從地勢上看,這裏正好是“坐良向坤”,即淳風寺坐落的這座山叫做梁寅山,其修築在梁寅山的最高峰上。當年,李淳風選擇這裏作為自己的居住之地的時候,用風水學上的術語來說此地便是“天市垣”、“北鬥星天柱”、“風星”所居之地域。因而,在這裏來研究天文地理,以及實地觀天測地,占蔔風向天氣等,確實是難得的佳地。

而以今人的觀點來看,站在淳風寺中四面眺望,周邊是群山環抱,草木掩映,頓時讓人感覺如臨仙境一般。淳風寺的地形,如“鸞鳳飛舞”,唐時此處即被稱為“仙鶴會”。李淳風以自己獨具的風水知識選擇了這一塊寶地作為居所,也足可以怡情養性了。

然而,李淳風並不是把一生的時間都耗在了神仙法術上。622年,李淳風擔任了秘閣郎中一職,他的首要奏章便提及到要編寫新歷。在644年,李淳風編成了《甲子元歷》,這一立法對後世天文、歷法和數學的發展貢獻很大。同時,他還著有《法象志》,共七卷,論《前代渾天儀得失之差》,對後世產生重大影響。641年他擔負了編寫《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的總指導責任,他還為《隋書》《晉書》親自撰寫了《天文志》《律歷志》《五行志》,保存了古代天象變化及災害史料。

李淳風的成名固然始自《推背圖》,但以自己的能力對後世做出種種預言,只是他的一個小偏好而已。任何官員,在當政期間如果不盡心盡力地去做出點實事,那麽李淳風對後世做出的所有預言都將只是虛無的妄想。

正因為李淳風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在著書立說,並著力編著出更為合理的歷法來輔助農耕,因而後人評價李淳風的人品和著作時說:“淳風雖以方技名,《修德》篇屢引經傳,以改過遷善為戒,《司天》篇深著隋氏之失,諄諄於納諫遠佞,不失為儒者之言,非後世術士所能及也。”此也是李淳風被稱之為唐朝的天文學家而不是星象術士的緣由所在。

劉伯溫的罪與罰

在民間傳說中,劉伯溫是一位先知先覺者、料事如神的預言家,且他還是一位神人。

相傳,劉伯溫本是玉帝身邊的一位天神。元末的時候天下大亂,全國各地戰火紛飛,到處都有餓死的人,以及打仗戰死的士兵。玉帝看不慣人間的紛亂,便命劉伯溫轉世輔佐明君,從而能夠穩定天下,以造福蒼生。並且,玉帝還賜給了劉伯溫一把斬仙劍,此劍能夠號令四海龍王。然而龍王們早已經年老體弱,且龍宮內部事務繁多,因此就派出了自己的9個兒子來聽從劉伯溫的調遣。龍王的9個兒子個個都具有無邊的法力,神通廣大的他們跟隨著劉伯溫征戰沙場多年,從而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之後又助朱棣成功奪得了皇位。當他們功得圓滿準備返回天廷覆命之時,明成祖朱棣這個野心極大的帝王卻想永遠把他們留在自己身邊,以安邦定國,雄霸天下。於是他便借修築紫禁城的名號,拿走了劉伯溫的斬仙劍來號令龍九子。

然而,龍九子雖然受劉伯溫斬仙劍的指揮,但他們仍是神獸,只見這九條龍稍稍發揮了一下神力就在一時間呼風喚雨,雷霆閃電頓時肆虐起來。朱棣見斬仙劍震不住九子,便決定用計,他對九子老大赑屃說:“你力大無窮,能馱萬斤之物,如果你能馱走這塊先祖的神功聖德碑,我就放你們走。”赑屃一看原來是一塊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猶豫地馱在了身上。但任憑他用盡法力卻依舊寸步難行。原來,這塊神功聖德碑上記載著“真龍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而功德之事是無量的,故即便赑屃有天大的神力也馱不走石碑。

並且,在神功聖德碑還印有兩代帝王的玉璽印章,據說這兩塊印章能夠鎮住四方神鬼。剩下的8個龍子眼看大哥被壓在碑下,不忍離去,便決定一起留在人間,但他們卻發誓永遠都不會再現出真身。這樣一來,龍九子就永遠都留在了人間。

但朱棣雖然留住了九子,得到的卻僅僅是九個塑像般的神獸。劉伯溫得知這件事情後,也主動棄朱棣而去,脫離了肉身而返回天廷。朱棣至此才後悔莫及,為了警示後人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轍,他便讓九子各司一職,以流傳千古芳名。

在這個有關於劉伯溫的神話故事中,雖然主角並不是劉伯溫本人,但卻可以旁敲側擊地推測出劉伯溫的無邊神力。因而,他能夠寫就各種有關後世的預言也就不足為怪了。現實中的劉伯溫雖不至於是脫胎自神仙附體,但其本身的經歷也足以寫就一部傳奇故事。

劉基,字伯溫,謚曰文成,因是青田縣南田鄉人,故當時的人們也稱他為劉青田。劉伯溫是元末明初的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他不僅通曉經史子集,還對天文地理有著深入研究,並且劉伯溫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兵法行家。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劉伯溫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的業績而馳名於天下,他甚至還被後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也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

少年時代的劉伯溫因聰敏好學而聞名鄉裏。據說,劉伯溫看書的時候能夠達到一目十行的速度,他12歲考中秀才,坊間稱之為神童。14歲入府學讀書,老師教授的書目是儒家中最晦澀難懂的《春秋》,其他學童只懂得搖頭晃腦地苦讀,劉伯溫卻在閱讀兩遍之後就能背誦如流,且還能逐字逐句地去解釋書中的含義,並能夠說出一些前人意識不到的觀點。老師大為驚訝,以為他之前讀過此書,便又用其他句段來測試,沒想到劉伯溫每一次都能夠過目不忘。老師不得不佩服說:“是奇才,將來一定不是個平常之輩!”

17歲的時候,劉伯溫開始師從當時的名士鄭覆初學習儒家經世致用的思想。鄭覆初在一次拜訪劉伯溫父親的時候說:“您的祖先積德深厚,庇蔭了後代子孫;這個孩子如此出眾,將來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門楣。”此時的劉伯溫,已經開始博覽群書了。他對諸子百家無一不窺,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數學,更有特殊愛好,潛心鉆研揣摩,十分精通。

有一次,劉伯溫看到一本有關天文的書之後愛不釋手,便在書屋中一口氣讀完了。誰知第二天,他再來到書屋,當著老板的面竟然能夠倒背如流。老板甚是驚訝,為了表示自己愛才,他願意把這本書送給劉伯溫。可誰也沒有想到劉伯溫會如此回答,他說:“這部書已裝在我胸中,書對我已經沒有用了。”

22歲的劉伯溫參加會試,一舉便考中了進士。從此他便步入了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生涯。

在幫助了朱元璋建立起大明朝後,朱元璋一直很想讓劉伯溫做宰相,但他卻一再推辭。其實,在明朝的所有開國元勳中,功勞最大的非劉伯溫莫屬。劉伯溫還曾救過朱元璋數次,可以說若不是因為有劉伯溫存在,朱元璋在稱帝之前就早已經死過很多次了。面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的誘惑,劉伯溫思忖再三,他知道自己的性格過於正直,必定會遭到奸臣的排擠,自己希望為百姓做點好事的願望是很難實現的。於是他最終選擇了告老還鄉,離開了官場是非之地。

已經步入晚年的劉伯溫偶感了風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後,派胡惟庸帶了禦醫去探望。禦醫開了藥方,他照單抓藥回來煎服後,但卻覺得肚子裏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塊擠壓在一起,這讓他覺得更加痛苦。當劉伯溫帶病上朝把這一情況上報給朱元璋後,換來的卻是當朝聖上不冷不熱的回答。劉伯溫一腔報國的熱血瞬間被冰凍起來了,似乎在這一刻他才明白浮生若夢的寓言。

最後,劉伯溫於56歲的年紀而卒亡。朝廷贈他為太師,謚號文成。但一直到明世宗嘉靖十年的時候,朝廷才在刑部郎中李瑜的建言下,再度討論了劉伯溫的功績,並決議劉伯溫應該和徐達等開國功臣一樣,配享太廟。

至此,歷史才給了他足夠公正的評價和待遇。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